行業新聞
君聯硅藻土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 >幾天前,從央視的辭職的主持人、記者柴靜,帶著她和幕后團隊歷時一年的公益紀錄片《穹頂之下》回歸公眾視野。這部調查霧霾的紀錄片時長1個半小時,隨柴靜發布會召開及在幾大視頻網站的上線,迅速發酵為公眾議題,24小時內,幾大視頻網站總點擊已近億。
“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柴靜說。柴靜的女兒未出生即被查出患有腫瘤,這促成了柴靜辭職獨立調查霧霾。她懷疑女兒的病與霧霾相關。
霧霾早在2013年就成為公眾之敵。柴靜的紀錄片再次強化了人們的認知。這場肇因于柴靜“私人恩怨”的紀錄片,再度喚起人們對霧霾的集體關注,形成了對相關部門的強大影響力。終以新上任的環保部長陳吉寧致謝柴靜作為階段性終點。
在行業內人士看來,柴靜的紀錄片內容并無新意。作為中國豐富的資源之一,煤炭提供了中國能源的絕大部分,同樣也是霧霾的重大成因。
根據報告《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以下簡稱《貢獻》)的數據,2012年中國煤炭使用對空氣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估算51%-61%之間。
如何解決煤炭污染的問題,去煤化和潔凈煤兩條路徑,這兩條路線正在同時推進。但在現實中,隨著煤炭的日益妖魔化,去煤化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某些時候甚至阻礙了潔凈煤的正常推進。
《貢獻》數據指出,在煤炭使用對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中,6成PM2.5由煤炭直接燃燒產生的,約四成PM2.5是伴隨煤炭使用的重點行業排放的。
而在直接燃燒的的煤炭中,燃煤電廠在日趨嚴厲的環保政策下,后端已普遍安裝環保設施。反倒是全國60萬臺左右(2012年數據)的燃煤工業鍋爐,貢獻了遠超其用煤比例的污染值。
將這些工業鍋爐改燒更清潔的天然氣是一條路徑。今年來各地紛紛推進的“氣化全省”即包含此內容。但由于氣源供應不足,這一思路在某些硅藻土地區推進受阻。
煤氣發生爐氣化技術改變了煤的燃燒方式,一方面降低了煤炭使用,同時也使燃燒更為充分。據了解,唐山科源環保技術裝備有限公司研發的煤氣發生系統配備相應環保設施,煤氣潔凈程度甚至可達到天然氣標準。
但可惜的是,在環保部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的政策之下,各地視煤如仇。去煤化的確可以從源頭解決霧霾的成因。但作為與中國資源稟賦相符的一種主體能源形勢,去煤化在可見的未來還難以實現。正如柴靜在《穹頂之下》中所言,煤是可以清潔化利用的。即便是年輕的褐煤,經過提質處理后,仍可以作為一種相對清潔的能源。煤炭的清潔化利用,更貼近中國治霾的現實。
瀏覽過該產品還看過以下內容: